QQ网名大全

**特有的丧葬礼仪有何起源与演化

**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形式,又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与人们的宗教信仰、**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丧葬的变迁加以阐述。

一、丧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我国出现于上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反映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丧葬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因此,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a《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梩而掩之。”可见,丧葬不是从来就有的。孟子把远古时代,人们由弃尸不理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的转变归结为人们对于死者的缅怀,是有一定根据地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按照**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树葬。顾名思义,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一些蒙古族地区的**(亦称野葬)。人死请**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水葬。死者由**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

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二、从历代帝王丧葬看我国丧葬的变迁。

从我国考古界可知,历代帝王基本上采用土葬法,而且都重丧厚葬。帝王们的陵墓的主要特点是:选址讲究“风水”;封土方上坟头或是宝城、明楼;他们的陵墓前多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和“象生”仪仗队,气势宏大;都有着豪华、坚固的地下宫殿;多配有惊人、豪华的殉葬。且不说这些帝王们死后,上至宫中文武重臣,下至黎民百姓行的丧葬礼仪,单看着陵墓的建筑和殉葬品就可想而知他们的丧葬有多么排场。

**历史上的厚葬之风,兴起于春秋时期,盛于汉唐,至明清又呈现一个高潮。原因自然是这几个时期国力强盛,相对来说国富民安,社会财富总量大增,这给厚葬创造了一个物质条件。但就每个朝代来说,到底该陪葬多少,并无一个具体标准,不象陵寝那样,多长多宽,建在何处,什么方向,还有个“风水理论”作指导。生前捞得的多,是后葬的就多;生前权力大,死后就葬的丰,这在帝王、贵族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下面就几个帝王的陵墓来看我国古代的厚葬之风。

秦始皇陵:

秦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距西安市月三十五公里,南踞骊山,北临渭河。秦始皇陵原名“骊山”,陵高一百二十多米,底边周长两千一百六十七米有余,上面种草植树,确实很象一座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于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陵依山带水,风景秀丽,建筑高大雄浑。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可见,秦始皇从即位不久后,便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墓,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还未竣工,秦二世又接着修建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秦陵地宫极其深邃而坚固,它不但砌筑上纹石,堵绝了地下的泉流,而且还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墓中建有宫殿及百官位次,放满珠玉珍宝,燃烧着用人鱼膏作的蜡烛,永不熄灭。设有防备盗墓而自动发射的**机暗器。灌注水银,如同江河大海围绕,机械转动,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体,下面象形山川地理等等,就像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世界缩影。秦二世在埋葬前始皇的时候,下令始皇宫内的宫女,凡没有子女者,都要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凡参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门墓门,活埋在陵墓里。秦始皇陵的特别之处,是它具有内外两重城垣,以备守护,这就是所谓的“园寝”。它呈现为一个南北较长的“回”字,外城南北长两千一百七十三米,东西宽九百七十四米,周长可达六千多米。当时,陵园**四门,在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园附近还发现秦代的建筑遗物,如门跕、柱础、瓦脊,还有直径约半米左右的大瓦当、石水道、陶水道、陶权等。陵墓有四出的墓道,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往地宫。墓道的建筑,结构宏大,布局奇特。象陵西墓道的一个配房中,就埋着成组的车马,既有髹漆的华盖马车,又有彩绘的铜车马。一九七四年,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经探测得知:这里放置的兵俑和车马的从葬坑共有三个,方位是南一北二,均坐西面东,各自独立,互不相通。这些同真人真马等高的数以千计的陶俑群,都深入到现在地面以下五至七米,按照军事序列安排分布三个坑里。一号坑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俑马近六千件;二号坑比一号坑小,外形很象一把曲尺,是一个步、**、车、骑四个兵种**成曲形的混编队列;三号坑最小,形似凹字形,在坑的正面停放着一具面向东的华盖乘车,后随四个戴长冠的甲俑。在南北的两个侧室里,分别布置着六十四个侍卫甲俑。c

从秦始皇陵占地广阔,建筑雄伟,园寝规正,从葬丰富,不禁让人感慨:作为一代帝王对于他死后占有江山社稷的**。

唐太宗昭陵:

西安城西北方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唐代最大的帝王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这座山上。山峰海拔11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位于其前,越发显得气势宏伟。陵墓的营建工程浩繁,布置精心,建筑辉煌。据说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参加设计的。史料记载,昭陵因山凿石伟玄宫,从延道墓室深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五道十门,墓内豪华如同人世间一样,并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殉葬品。这些,从五代时军阀温韬的盗掘已经得到证实。他挖开坚固的陵墓,从延道下去,发现山下宫殿“闲丽不易人间”“中为中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前世图书,钟王墨迹,纸墨如新”。墓中金银珠宝自然不少,不过温韬为盗不敢声张罢了。在陵墓的地面上,为了使“宫人供养如平常”,在上山造起了房舍和游殿等。因山势陡峭,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部,始达玄宫门”。可见工程的艰巨,建筑的富丽堂皇了。唐代诗人杜甫的《重经昭陵》诗中,对昭陵的景况这样写道:

灵寝盘控曲,熊墨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d

可以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有众多高大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该是多么宏伟。

清东陵:

众所周知,清朝有关外四陵:永陵、福陵、昭陵河东陵。东陵便是这四陵之一。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距离北京一百二十五百里。这里建有清朝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等四座后陵,五座妃园寝,一座公主陵。它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后妃陵墓群。其中埋葬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最为宏丽。东陵的中心是昌瑞山主峰下顺治的孝陵,从东陵最南面的建筑物石碑坊直到孝陵宝顶。在这条长约十华里的神道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着大红门、更衣殿、大碑楼、石象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碑、小碑楼、东西朝房、东西班房、琉璃华门、二柱门、石五拱、明楼、宝顶等。这一系列建筑物由一条宽十二米的砖石神道连接起来,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东陵共有陵寝和园寝十四处,其中帝陵五座,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埋葬着五个帝皇、十五个皇后、一百三十六个妃子。可见东陵的宏伟。单说这外部建筑,一座城门里又有另一座城门,一到宫墙套着一道宫墙,墙壁雕刻形态各异,材质万千。墓内的殉葬珍宝更是数不胜数:文物古迹,不计其数;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e 金银更是无数。也难怪帝王陵墓引来无数觊觎者。

说完我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再来看看我国**,几位**领导人的葬礼:

**。**是我国建国后的第一位领导人。他领导**人民**,**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和平**的社会主义**,使人民真正成了**的主人。他的历史功勋永不磨灭。而他死后的葬礼与那些封建帝王比起来真是简之又简。他生前号召火葬,他也是**局里第一个在文告上签字逝世后遗体火化的第一位领导人。人们为了永远怀念这位历史功勋,将它的遗体一直保留**纪念堂里,让后人对这位伟人作永久性的瞻仰。

**。**是我国建国后的第一任**。提到他的名字,无人不晓,无人不敬。**把毕生的精力都投放在**的解放事业、**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各国之间公平友好的相处上。而他死后的葬礼与平民百姓的葬礼一样平常、简单。联合国为我们****的逝世降了半旗,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生前就曾留下遗言:死后将骨灰撒向江河湖海,不占一分土地。**影响的不仅仅是几代人,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远照耀中华子孙。

**建国后的其他**重要领导人的葬礼也都是行的简单的火化,然后将骨灰埋葬在了北京的八宝山。

三、从平民百姓的丧葬看我国的丧葬变迁。

比起帝王将相、达官贵族的丧葬排场,普通百姓的葬礼就逊色的多了。虽然,平民百姓没有高贵的排场,也没有奢华的陪葬品,但是其习俗礼仪还是很讲究的。

**的传统丧葬文化是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的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它移到正屋明间的陵床上,守护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挺丧”。在弥留之际,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这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这些只是死者刚咽气的一些礼程。之后才开始正式的丧葬仪式。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子女们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善待老人本是衡量尽孝的标准,这丧葬的排场又能代表什么呢?真是可笑至极!可见封建社会、封建观念对人们的束缚之深。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这一系列的丧葬礼仪还真是繁琐、复杂。

**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成立以后,人民**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至**期间,**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治丧。郊县随着**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结束以后,随着**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丧葬同其他民间习俗一样具有保守的性质,它以直接或间接的或歪曲的形式把古代的一些社会现象保存了下来,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反映了贫富差别和阶级差别以及受到的各种宗教的影响。同时,丧葬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它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散见于市井乡间的、濒于失传的、具有“活文物”价值的、稀有珍奇的传统文化备受学术界的瞩目。丧葬风俗随着它的不断变迁,旧习气、旧风俗必然会被新风尚取而代之,新风气必然会从某地发展开来,推广到官大地区去。这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文明的趋势。
佚名
2024-11-15 06:33:1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11-15 09:19:33

    **的传统文化,如诗经,易经,汉学,很多很多,礼仪?

    东方白鹤66 :你好。现在虽然学校没有系统的教学诗经、易经等,但在语文课中还是有古文课程。很多成语,源于易经。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言必信,行必果。鼓之以雷...

  • 佚名
    2024-11-15 04:26:51

    **传统的丧葬礼仪是什么样的?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在**有什么下跪的礼仪?

    古时候下跪礼仪是表示尊敬以及地位崇高 现在崇尚**,人人平等!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对**葬丧礼仪,占卜,文物感兴趣,考研可以选择什么专业?

    考古专业,或与易学、民俗、建筑风水有关的专业。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殡葬行业的礼仪应该如何推

    你指的是服务的销售吧,这个跟其他的销售雷同,无非就是先搞清楚客户的经济情况和人际关系,然后再适用销售方法,关键是敢去推销......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农历起源于何时?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传统礼仪习俗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传统礼仪习俗体现的文化精神如下:1、**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的鬼神之说是起源于何时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自然与生命。于是就有了图腾崇拜。原始人的墓葬说明了已有灵魂的观念。 进入奴隶时代,由于生产力与统治需要的原因,开始形成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