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赏菊作诗、隐居遁世的文章
一、性格与命运
陶渊明(365-427)①,字元亮,一说名潜,渊明是他的字,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大约生活在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人。关于他的家世,据说大致上可以认定是东晋大司马陶侃之后,甚至是他的祖父、父亲,大约也有当过太守一类的官职,暂抛开了某些好事者的论争,我们基本上已可以想像,陶氏远祖是曾经有过显赫的过去,但到了陶渊明时,霉运早已降临。家道中落,导致了他的生活很早就潦倒艰苦,贫困不堪。例如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就说他“少而贫苦”,又说他“母老家贫,捧檄致亲”。根据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的说法,这应该是与他八岁便已失怙(丧父)有关。自幼便遭遇家运的不幸,承受家境的惨淡,总的说来,陶渊明在他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极不得意的。这点结合他在晚年所写的《有会而作》一诗自述:“弱年逢家乏”,便可以得到印证。
最为糟糕的是,这样的霉运似乎丝毫没有过停止的意思,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去,延续了一生(就是所谓的“老至更长饥”)。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乐观的人,贫困饥寒似乎更能磨炼他的意志。面对“饥者欢初饱”、“悲风爱夜静”的长年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竟还能够逆来顺受,坦然固穷,展现出性格里豁达而寡欲的一面。以至于我们后来还可以在《五柳先生传》里,看到他自己来调侃自己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篇末更借用了黔娄之妻的话来勉励,也顺道表达一下自己的志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其实并不尽然,凡世间性情雷同者何止千万?也不见得人人就有相近的际遇,但性格对人日常各种行为的影响之深,却是不容置疑。它或多或少也要和人的命途连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妨对它略作修正,改为“性格左右命运”。陶渊明的命途,就是受过了他性格的左右。而他这种的性格形成,又是跟他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
陶渊明一生中,本就不自觉地受到“儒道互补”价值观的影响。到了生命的后期,对人生的归宿,更是演变成了听任命运的安排,讲究随遇而安。这一种宿命思想,他曾在《自祭文》里作出过充分的阐述。他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勤靡馀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自述了从为人开始,就遭遇贫困的命运,但心情却是悠闲自得,乐天从命,委随本分来度过。他认为自己是识运知名的,无论生前死后,都没有什么遗憾和眷恋,不像一些人为生前立功业,死后留名声而十分计较。与此对应的,还有当他辞去彭泽令,最后决定归隐田园是的一篇有名的《归去来兮辞》,里面末尾两句是:“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这就是所谓的“乐天知命”。在陶渊明身上,其实也是从认命到顺命的过程。②
人生的所有不如意,既找不出真实的原因,又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无奈之下,只好将一切都统统都归结于“命运”二字。陶渊明的宿命观就从之而来。但待慢慢地逐渐想得通透了,由听天由命到乐天知命,去除了思想上的苦恼和负担,不再执着于名利及功业上——就弄明白即使是退隐不仕,也再没太大不了!无需过分去强求。这样,终于是将自己从观念上扭转了过去,思想上也总算是为遁世归隐作好了准备工夫。得以尽可能地解除名缰利锁的束缚。只有领悟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大道理,才能够以轻松的姿态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最大的程度上,变得淡泊恬静,甘愿地离开烦嚣俗世,抛弃繁华竞逐,**官场**,将自己的余生都寄情于山水,怡性于田园里去。
二、门阀制度下的爱国热忱
陶渊明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仕州郡与归隐园田。并可以他辞彭泽令一事作为分界线。辞去彭泽令那一年,是东晋的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已届四十一岁。这一次弃官以后,就再也没有入仕了。换言之,此时之前的陶渊明,却是一直处于时官时隐的尴尬局面之中。也就是说,自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初任江州祭酒开始,他在宦海之中便浮浮沉沉了长达十二年之久。鲁迅认为:“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不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又《述酒》一篇,是说当时**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③
他这段评论中提到的《述酒》诗,应该就是指有“仪狄造,杜康润色之”这两句题注的那首。全诗颇长,除了题注两句外,诗中再找不到与酒相关的内容。通篇上下,也只见运用比喻的手法,记录了南朝宋武帝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而且诗中句子,是描述得相当的隐晦曲折,以致韩驹、陶澍要“反复观之”、“反复详考”,后知“决为零陵哀诗也”。赵泉山也说:“此晋恭帝元熙二年也。六月十一日,宋王裕迫帝禅位,既而废帝为零陵王。明年九月,潜行弑逆,故靖节诗中引用汉献事。”颜延之《陶征士诔》中更称此是靖节“道必怀邦”(刘良注:怀邦者,不忘于国)。故无为子(宋·蔡绦)曰:“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西清诗话》)④这个伯夷就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孔子当年对他的评价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卫子第十八》)这是孔圣人对这位古代节士一个相当不低的评价了。无为子作出这个类比,自然也是包含了前人对陶氏爱国热诚的一种认同。
这首诗写于晋恭帝遇害之后,那时陶渊明五十七岁,距离最后一次弃官归里,已有一十六年——是属于他“全隐”之后的十六年。事实上,大约在这段期间,还写过不少能表现出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感士不遇赋》、《咏荆轲》、《拟古九首》等等,以及那篇传颂最广的《桃花源记》,亦当属此列。
即使四十一岁退隐之后,尚且如此“不甘寂寞”,时而赋诗著文排遣心底郁闷。更遑论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年青时代。前面虽提到陶家发展到了陶渊明的时候,经已是家道中落了,但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中层地方官员,毕竟算得上是个士族家庭,少小时也自当有过例行接受儒家那一套正规教育的机会。如他自己在《饮酒》诗中就说过:“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且能够看得出,他那个时候对于儒家孔子的思想理念,也是相当的执着(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儒家所注重、提倡的是积极用世的思想。这些思想,也就肯定有对陶渊明产生过影响。在他晚年时候创作的《杂诗十二首》里头,更曾是直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都显示出他早年怀有入世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宏伟志气。可是偏偏“有志不获聘”,只能空叹“岁月不待人”。
我们知道,在**的封建社会,一向盛行以家族本位的宗法**制度。历代祖先的门第高低,对后代的社会地位,有着相当的影响。而整个魏晋南北朝,恰恰就是一个极端重视门第观念的时代。陶渊明之所以不为当世重用,大可能便与当时这种历史大环境有很深的关系。
就拿他的祖先陶侃为例,根据《晋书·陶侃传》开头的一段简短的记载,陶侃乃“字士行,本鄱阳人。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父丹,吴阳武将军。侃早孤贫,为县吏。”这段话草草交代了他的背景:父亲名字叫做陶丹,做过吴地的武官,但因为死得较早,导致“侃早孤贫”。待他长大之后,最初也只能够当上个小小的县吏。从中可见,陶侃的家世,断不应是什么世家豪族,也不见得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但陶侃是个进取心极强的人,并不甘心屈居人下,本身又是很有魄力、胆识,适逢世局的动荡不安,他的才干,更是大有了用武之地,以军功起家,最终做到“位极人臣”。只可惜的是,由于晋朝上层社会极端重视门阀世族的限制,一直都不能使他彻底**出生于寒门地位的阴影。譬如当时有个伏波将军孙秀,因为是“**支庶,府望不显”,中原人对他普遍有歧视,竟都不屑做他的下属,无奈只好找来陶侃,“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晋书·陶侃传》)。尤觉欺人之甚的是,吏部郎温雅竟公然地称他为“小人”(《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大臣温峤也曾在背后唤他作“溪狗”(《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这样令人颓丧、窒息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当然很容易教人心灰意懒,自也可想而知,陶渊明要能得到朝中贵人的重视提携,致使仕途通畅,施展抱负,实在谈何容易。
三、十二年目睹之怪现状
在时官时隐的十二年来,陶渊明是见尽了人间之困苦,尝尽了乱世之窘迫。除了上述森严的门阀制度,给年轻时期志气高昂的他,在仕途制造过一定障碍之外,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动荡恶劣,朝廷官场内外的黑暗无道,也给他造成过绝对不容低估的打击。这些打击,到了最后,甚至直接导致了他要远离宦海,执意归田,走上那隐逸下半生的不归路。
据载,陶渊明的一生基本上有过三次入仕。这些都是在他四十一岁之前的经历了,且均发生在东晋时期。第一次是在太元十八年(393年),“公二十九岁。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但是出于“不堪吏职”的原因,“少日,自解归”。同年“州召主簿,不就”。他这个“州祭酒”从初任到离职,都俱在太元十八年,因此可以肯定他这个官,前后做了一年的时间都不足。关于他何以初次出仕,就“不日少解归”。有人根据“世路靡悠悠,杨朱所以止”,以及《答庞参军》序言的两句“杨公所叹,岂惟常悲”,认为陶渊明大可能是曾受到了杨朱典故的启发,才毅然作出了那样的决定。“世上歧路太多,人生如何选择,成为一大难题。陶潜当时也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南可北,可进可退。杨朱主张全性保真,陶潜终于也选择归隐田园里”,又说:“但他当时大概还没有下定决心,在歧路面前有点茫茫然”。⑤这种说法,倒似是有一定的依据、一定道理。而且加上当时社会上的玄风极盛,士族文人都喜好清谈,普遍企羡隐逸。或者那种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也在他的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辞官之后,他开始“躬耕自资”,直到隆安四年(400年),事隔七年左右,他又再度出仕。这段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如他自己中年丧妻。孝武帝暴毙,晋安帝继位。安帝舅王恭讨伐王国宝,反对司马道子擅权,晋开始内乱。桓玄不受朝命。司马元显乱政。孙恩**……世局乱得一团糟。次年遇上生母孟氏卒,以奔丧为由,旋即辞官回家去了。光阴匆匆度去,四年之后,即元兴三年(404年),陶渊明终于第三次出仕了。这四年期间,司马元显诏讨桓玄,反被桓玄所杀。孙恩**败死,卢循继之。桓玄篡位,改国号为楚……时至元兴三年的二月,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桓玄挟持安帝出逃江陵,五月兵败身死。是年春秋间战事不休,音讯阻隔。陶渊明这时还一连作了《停云》、《时运》、《连雨独饮》几诗。就在桓玄死后一个月,他赶赴京口作镇军府参军。次年三月,晋安帝复位还于建康,八月,陶渊明当上彭泽令,这是他一生人最后的一个官衔。同年十一月,他又弃官归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作为这官与隐、去与来之间的一个终结——同时也算一个伊始。
就陶渊明这次矢志的归隐不仕,有意见认为是他辞去彭泽令后,深知刘裕因为平定桓玄变乱,立下了大功,已逐步掌权(即所谓“王业渐隆”),心里不愿意与他合作使然。如沈约的《宋书·隐逸传》里即声称:“自曾祖(陶侃)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在他死后,颜延之作《陶征士诔》称呼他“有晋征士”,并“谥曰靖节征士”,大概就是持相同看法。不过到了后世,也出现了不同的见解。例如近人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就说到:“其实渊明只是看不过当日仕途的混浊,不屑与那些热官为伍。倒不在乎刘裕的王业隆与不隆”,再举了《感士不遇赋》作为例子,接着说“当时士大夫浮华奔竞,廉耻扫地……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同时代的陈寅恪则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沈约在《宋书》里的叙述“最为可信”。
而我对此的看法,是比较倾向于梁氏,虽则他的见解也还颇有需要斟酌的地方。上面已有列举过在陶渊明四十一岁归隐之前,时官时隐的期间,社会上所发生过的一些覆雨翻云的迁变。在那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争斗,军阀对政权的野心,掀起了一场接一场血雨腥风的火并杀戮,弄得民不聊生。陶渊明的**雄心,难免要受到压抑、磨蚀。虽然他一直也在关心**,从未曾真正的忘怀,对**日衰,黎民疾苦;对朝政败坏,用人不当;对社会**,权臣篡位等等,都有激起过义愤,并时常将之诉诸诗赋散文中去。但在当时“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险恶**环境下,梦想无疑是破灭了,能见浊流而勇退,或属不得已,却也殊不容易。素来就洁身自爱的陶渊明,心底对那帮“一丘之貉”的所作所为,定必极感厌恶,自然不甘沦落为其中的一份子——也总算是做到了。至于到底是要“事晋”还是要“事宋”,倒未必是他真实关心、在意的。
有意思的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明确交待出自己接任彭泽令的真实原因:竟自是家无余粮,生活困难。这当官的主要目的,诚可谓之肤浅得可以——不过是为了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而已。足见他这时的心里头,实已老早种下了退隐的根。他说道:“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但又因鉴于时局不靖,社会**,不敢远行,嗜酒的性子又偏改不过来,便由叔父引荐出任了彭泽令一职(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不难看出,陶氏出任这彭泽令一职的时候,就很有委身屈就、勉为其难的意味,显然已再不敢奢望在政坛上面能有何建树了。
是出仕还是归隐,从陶渊明初入官场开始,似乎就一直摇摆不定。这种矛盾的心态,其后还日益严重。而这次最后的自免去职,究其原因,按他本人的说法,便是由于自己率真的本性“作怪”——经已到达再不能用虚伪造作来掩饰的地步。他自觉出仕解决饥寒问题固然很现实,但这样违反自己的意愿,委曲求存,则徒使精神更加痛苦。此亦难怪,在那个充满权力纷争的世道之中,就连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算计,都无不打着崇高道义作为幌子,秉性真淳的陶渊明又将情何以堪。
事已至此,即使尚去抱着一颗赤子之心,顽固不息,勇往直前,重蹈官场为国为民谋取福祉而奋斗,他实在已经不知道自己再能够做上些什么。力挽狂澜,他早已做不到,或者他一直都没有这个能力。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他已经是上了四十岁的人,入世再看不到前程,未来似乎也没有曙光。既然入世没有了出路,那就只能够背道而驰——选择出世,立心走上一条遁世归隐的道路,那才是他最后的归宿。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颜回说:“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⑥他终于是狠下心肠,放弃了年青时所坚持过的理想,宁愿返回到田园里每日躬耕,从此投入到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去——企图通过这样来洗涤自己灵魂染上的尘埃污垢。因为那种悠闲、恬适的情景,与他自己日后笔下那个小国寡民、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世界是相当接近。幸好,这一个结局,与他一贯安贫乐道、固穷守志、淡泊率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秉性,也是相当的吻合。
四、 结束语
陶渊明的遁世隐居,由于自身因素,加上外界环境的制约,从入仕之初,一开始就经已注定下来。他只是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个方向蜿蜒靠近。古代的**是出产隐士的国度,几千年下来,每个朝代都有。针对这种隐士文化,有的称赞,有的加以责难。李审言丈《愧生丛录》一则云:“太白、韩公,恨于陶公不加齿叙,即少陵亦只云:‘陶潜一避俗翁也’”《有不为斋随笔》卷壬亦谓:“太白、少陵、昌黎皆不重渊明。” ⑦相反,苏轼对于陶渊明却是推崇备至,平时就很喜欢化用陶诗,对陶氏当然也就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同感,甚至还有过“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书陶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只渊明,是前生”(《江城子》)之说。《佚名氏跋》里更称陶氏为“江左伟人”,盛赞他“仕不得志也,则挂冠而归。此所以为渊明。设其诗文不工,犹当敬爱。”(据绍兴本《陶渊明文集》)姑且不论世人是给了陶渊明一个怎样的评价,“江左伟人”也好,“一避俗翁”也好,他于后世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李白和苏轼,便是受其影响中文人士子的佼佼者。他们三人性情、思想,又的确也有许多彼此相类的地方。虽则苏轼一生不曾隐居,一生尽职于政事;而李白除了做翰林,做幕僚,流放夜郎的日子,基本上都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是因为他们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他们命运比起陶渊明来,理论上要好上一点,并不至于学他那样,官没有做好,要跑去山野隐居。这是幸与不幸?
最后大胆稍改了陶氏诗句作为结尾:“此中有争议,欲辩已茫然”。
宁静淡泊中的智慧
——说说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自然、恬静、安逸,除此以外还有什么能够形容陶渊明的诗文呢?无论是《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还是《饮酒》、《五柳先生传》,字字都散发出那样一种淡远清新、平实淳厚、意韵悠长的独特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却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他的文风,他的处世哲学,都好似夹杂在那久远的魏晋之风中一丝淡淡的菊香,细若游丝,而又绵远悠长。
三国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谋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人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这次辞官,便是陶渊明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从此他再未入朝为官,而是专心守住一方寸土,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躬耕自资”,恣情与山水之间,忘却对于现实黑暗的失望之情,他爱菊,便在宅边遍植菊花;他嗜酒,而且每饮必醉;他好读书,却又不求甚解。他的思想与行动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太多的不同,而他又不似与他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那样放荡不羁、抛弃一切礼法;陶潜绝对不会赤身迎客,绝对不会与金石为伴,更不会向往长生不死。他仅仅出于现实的失望,更出于自己独特的志趣,而放弃了出仕的道路,他看轻生死,不计得失,安贫乐道;但从他归隐后的一些诗文上仍可看出他对于“俗世”的关注,可以说,他的思想的根基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却又融会了道家的老庄哲学,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正因为陶渊明远离**,接近劳动人民,才使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在文艺形式上,都走着与当时贵族化的文坛相反的道路。他反对剥削,歌颂了劳动,并身体力行;他发挥了五言古诗优秀的传统,高度发展了民歌传统上白描的手法;在数量上及诗歌的接触面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及当代的诗人;他的成就因此成为**诗史上一个宝贵的收获。正像无数优秀的作家们,都代表一个寒士阶层与统治阶级的对抗,但在这些寒士中,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走向农民的。这就使得陶诗在一切诗篇中,都显得那么素朴淳厚,单纯明朗。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文学史上,自屈原以后,仅有少数诗人能以自己的品格构成典型的形象,陶渊明正是这样的,他因此是**最优秀而且伟大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文章,并未沿袭当时盛行的华丽的骈体风格,而是清丽脱俗,清新隽永,仿佛雨后山谷中的长虹,又仿佛一汪潺潺涌动的甘泉,文字中寄托着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盼。
例如他最后一次辞官时写下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字里行间又仿佛潜藏了深刻的人生悲凉。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
又如著名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塑造了一个心目中完美的理想社会:与俗世隔绝,男耕女织,鸡鸣犬吠,其乐融融。但他又将这个社会架空于“避秦时乱”而隐居的先人之中,分明表现出他回归本源的愿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理想之中还透出一丝哀愁。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治社会的**方却是无效的。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推之于今,陶渊明不仅以他在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自然、潇洒飘逸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生活忙乱嘈杂的现代人;他的思想也仍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不去刻意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有一些失去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内心中保有最原始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
-
佚名2024-11-15 00:07:25
问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
答最佳答案检举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
佚名2024-11-15 10:08:04
问急求陶渊明的两句五言诗
答饮酒二十首并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一∶衰荣无...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关于中秋节赏月的作文600字
答中秋赏月 中秋节,是**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急求陶渊明的两句五言诗
答饮酒二十首并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一∶衰荣无...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关于美菊花的古诗
答1、《菊花》宋·史铸2、《次韵潘都干菊花六首》宋·项安世3、《菊花新·渺渺烟霄风露冷》宋·葛长庚4、《菊花天 原无并攒叠语,兹据其馀四首补。元·王哲5、《次宋省...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陶渊明的五言诗的理解
答夏天草木生长旺盛,围绕着屋子长着很多树,树木枝叶浓密。鸟儿们很高兴的有了歇息的地方,鸣唱着,我也更加喜爱我的房子了。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作文《隐者陶渊明》150字
答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4]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5] ),父...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怎么写关于诗的作文
答第一: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一般是整首诗歌的灵魂,需要仔细提炼。也可以是诗歌内在的主线,类似小说的主体思想。当然,诗歌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代号而已,那是...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我要写篇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论文,不知道该写他的什么方面会有新意?
答关于菊的要好点,毕竟陶渊明爱菊。不好意思,不能帮你,写诗我也不在行。
-
佚名2024-11-15 08:00:00
问陶渊明诗句的名句
答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
风水
起名
网名
- 1 在电脑怎么改qq网名
- 2 花qq网名男生网名大全唯美
- 3 带有微风的网名唯美
- 4 好听的日语qq名字女生网名大全
- 5 七星北斗这个网名好吗
- 6 带木的二个字网名
- 7 男生普通的昵称
- 8 吸引人的情感QQ昵称
- 9 寝室四人昵称
- 10 影银月这个昵称好吗
说说
- 1 关于修正自己的个性签名
- 2 微信个性签名 女
- 3 qq个性签名zuoyeduo
- 4 微信头像卡通一家四口签名
- 5 去西藏说说
- 6 放弃游戏的说说
- 7 你们变了的说说
- 8 关于化妆的经典说说
- 9 关于去上学的经典说说
- 10 与妈妈说说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