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苏东坡第一次来惠州是什么时候

这个也只能在网上搜索下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日子
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
却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
却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苏轼贬惠与程正辅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18岁的宋哲宗亲政,开始重新推行他的父亲宋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权力的重心转移到新法派手中,他们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迫害。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敦、蔡京等人以苏轼“讥讪先朝”威名,把已经59岁的苏轼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苏轼还在赴英州的路上,又第二次遭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十月二日,苏轼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抵达惠州,直到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共在惠州度过了四个年头、共940多个日日夜夜。
为什么要把苏轼贬到惠州来呢?这要先说到苏轼的表兄程正辅。程正辅既是苏轼的表兄,也是苏轼的姐夫。苏轼的姐姐八娘自幼饱读诗书,能诗善文。16岁时嫁给表兄程正辅。但是八娘嫁到程家以后,公婆一直不喜欢她,经常虐待她。第二次,八娘产下一子并因此身患重病,而程家却不给她治病。父母只好把她接回娘家诊治。病情刚刚好转,公婆却兴师问罪,责备八娘不尽媳妇孝道,并抢去她的婴儿,以致八娘伤心不已,旧病复发,含恨而死。苏轼的父亲宣布与程家断绝关系,从此两家成为仇家。
绍圣元年,程正辅正做广南东路提典刑律(掌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当权者希望借程正辅之手除掉政敌苏轼。刚来惠州的时候,苏轼的确担心程正辅伺机报复。但又想,两家已经42年未通过音信了,此事似乎到了应该了结的时候了。他托一位同乡带信给程正辅,表达了和解之意。信中还说:最近得到一个酿酒的良方,酿出的酒,色香味俱佳,不知表兄何时前来,定当预先酿好此酒接待。程正辅同样想趁此机会了结上一代人留下的恩怨,便来惠州看望苏轼。两人一见如故,冰释了42年的恩怨。
苏东坡利用与程正辅的良好关系,做了很多为民请命的好事。例如,他见惠州驻军“多阙营房”,大都“散居市井”,有扰民的现象,就致书程正辅,建议他修建300间瓦房做军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困扰惠州老百姓的问题。绍圣二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农民用贱价卖出两倍于往年的粮食才能凑齐税款。苏轼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就写了一封长信给程正辅,指出这无异于敲诈农民。他希望程正辅尽快与相关官员商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这一问题不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使惠州和整个广南东路10多个州的农民受益匪浅。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苏轼的心目中,清风明月,尽是宝藏。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在惠州的时候,苏轼写了和陶渊明诗,对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作了呼应。黄庭坚当时在贵州,听到这些事之后,也写了一首诗作回应:“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士,出处岁不同,风味乃相似。”意思是说,苏东坡被贬到岭南,但朝中的人仍可能会杀他,而东坡却过着清淡的生活,吃惠州的饭,和了陶渊明的诗;表面看来苏东坡、陶渊明虽然在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异,但其令人可敬的风格却是相似的。作为苏轼的好友和门生,黄庭坚对苏轼惠州期间创作的和陶诗作了最精当的注脚。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绍圣二年秋,朝廷大赦罪臣,惟独不赦免元佑臣僚,东坡闻讯遂绝北归之望。加上对苏轼庇护有加的程正辅被朝廷召还,东坡面临被逐出当时居住的合江楼的窘境,他不得不未雨绸缪,准备后路。于是在绍圣三年(1096)春,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购地数亩,意欲终老惠州。新居有20余间,其中包括“思无邪斋”和“德有邻堂”。苏轼还打了一口深达4丈的水井,供自己和邻人吃水之用。然而,就在入住仅仅两个月之后,他又被贬谪出中国本土之外,要到海南儋州去了。关于被贬海南,有这样一个说法。苏轼在惠州写《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然而,被贬海外依然无法打倒东坡的乐观精神。当他要结束海岛生活时,仍然用诗句作了这样的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苏东坡在惠州的遗迹
时至今日,惠州还留有苏轼的多处遗迹。比如,有苏东坡资助修筑的苏堤和东、西新桥;有葬在孤山上的苏东坡侍妾王朝云墓及六如亭;有苏东坡居住的合江楼、嘉佑寺遗址;有“为终老计”在白鹤峰建造的东坡故居等。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孤山上建起“东坡纪念馆”,收集了与苏东坡有关的文物一百多件,并建有轩昂的东坡塑像。
这里重点说一说苏堤。苏堤的前身叫“长桥”。由于长桥“屡作屡坏”,给两岸通行带来不便,于是苏轼倡议筑堤建桥,自己“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数千黄金钱”。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建桥,取名西新桥。堤桥落成后,东坡写诗描叙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纪念苏轼,以“苏公堤”名之,简称“苏堤”。
关于苏堤,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朝云死后,苏东坡夜夜梦见朝云来侍,还为年幼的儿子喂奶。苏轼见她总是衣衫尽湿,就询问缘故,朝云答道:“夜夜渡湖回家所致。”苏东坡醒后大为不忍,于是兴筑湖堤横跨湖上,以便朝云前来入梦,这便是“苏堤”。堤成之日,当夜就梦见朝云来谢,音容笑貌一如生前。这个传说与事实完全不符。证据有二:其一,苏堤落成于绍圣三年(1096)六月,而朝云死于同年七月;其二,朝云只在黄州生过一子,未满周岁而夭。这个传说不仅宣扬了迷信,还贬低了坡公倡议筑堤建桥的意义。
现在的苏堤经过了1958年的加宽、加固工程之后,由原来6米扩宽至11米。1983年,作为“苏堤”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西新桥也得到修缮,桥身用混凝土和花岗岩重砌,桥长也由30米增至33.1米,并增筑了1米高的桥栏;桥下仍为五孔,游艇可自由进出。
惠州的其他景点,即便不是苏轼的遗迹,也大都跟苏轼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比如,“留丹点翠”中留丹亭的木刻对联“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绿;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上联便是集东坡诗句,描写点翠洲的秀丽景色;“玉塔微澜”出自东坡“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飞鹅览胜”中飞鹅公园里巨型“鹅”字,也是根据苏东坡墨迹雕刻而成的。
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苏轼一直居住在惠州城区。但是他也曾数次前往汤泉、罗浮山等处访友和游览。在汤泉,苏东坡写下“汤泉吐焰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永辞角上两弯触,一洗心中九云梦”等名篇佳句。现在九龙潭瀑布右边的石壁上,有苏东坡的诗句“一洗心中九云梦”和另一幅“出山不浊”的题刻。至于罗浮山,关于苏东坡的传闻很多,真假难分。但在900年前就已经脍炙人口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经考证确实是在苏轼在罗浮山梅花亭写成的。后人为纪念苏轼,在冲虚观右侧东坡山房旧址建起一座东坡亭。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佚名
2024-11-15 15:31:4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11-15 14:26:56

    苏州澹台湖名字是什么时候由来的

    澹台湖是位于苏州吴中区的一个湖泊。绿水青萍,碧波荡漾,建于唐代的宝带桥横卧湖面。湖的命名与澹台灭明这一历史人物有关。澹台灭明是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后来到吴...

  • 佚名
    2024-11-15 07:22:36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

  • 佚名
    2024-11-15 14:40:08

    苏东坡和惠州西湖的关系?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

  • 佚名
    2024-11-15 14:19:21

    苏东坡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为什么惠州西湖与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艺家。诗、词、文和书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页。  ...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西方人历史上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

    现在甘肃省境内有一部分居民据信有古罗马人血统,是中国汉代时期,克拉苏远征军团远征中亚的残部东逃后的后裔,如果能够被证实,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西方人进入中国...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欧洲人什么时候第一次来中国几世纪

    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 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苏东坡又名是什么

    苏东坡又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 佚名
    2024-11-15 08:00:00

    东坡肉与苏东坡有什么关系吗

    之所以叫东坡肉,是因为这个菜是他发明的。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食家。他一生爱好美食、发掘美食,创导美食,为弘扬我国的饮食文化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人民群众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