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意义和用法,分别举例说明
依据意义把全部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
一、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例如:
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
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
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主父偃列传》)
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
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例如:
① 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晁错传》)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纪》)
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词可以译成“更”、“更加”等。
①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汉书•李广利传》)
②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 ,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
③ 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汉书•刑法志》)
④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例子中的“渐”、“浸(寖)”、“稍”都是逐渐、渐渐的意思。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例如: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
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例如:
①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
②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③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④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例① 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②“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义;例③的“略”也是略微义;例④的“颇”亦表程度较轻,可译为约略、稍微。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的“很”,例如:
①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记•儒林列传》)
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层意思的“加”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稍”表逐渐,“少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义。
二、 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有的表全部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表范围的全部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例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史记•叔孙通列传》)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⑤ 公疾,徧赐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或用在动词前,或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谓语前,所限定的对象或动作行为,或是人物、事物。这一类范围副词有“唯”、“仅”、“第”、“但”、“独”、“特”、“直”、“徒”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例如:
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②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③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量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 至秦,焚书,书散亡益我,于今独有士礼。(《史记•儒林列传》)
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传》)
⑥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了•梁惠王下》)
⑦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几个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中,第、但、独、特、直、徒不但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是一组音同或音近的通用字。这几个字上古声母均属定母,具有双声关系;韵部,“徒”属鱼部,“特”“直”属职部,“独”属屋部,“第”属脂部,“但”属元部,主要元产时相同或相近。
副词“仅”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
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柳子厚墓志铭》)
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这一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例如:
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
②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
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
后面这一意义的“仅”,读音是jìn。
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例如:
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
③ 君何不 太尉,深相结。(《汉书•陆贾例传》)
但是“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很早就用于偏指,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例如:
① 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左传•隐公十一年》)
②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墓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耳,而不是说二人不肯互相救助。
三、 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
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例如:
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
②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④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
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例如: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②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有“方”、“正”、“适”等。例如:
① 上方踞床洗,召市入见。(《史记•黥布列传》)
② 禹梦车骑声正讙,来捕禹,举家忧愁。(《汉书•霍光传》)
③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例如:
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张释之列传》)
④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龚遂传》)
四、 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定的估量。
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例如:
①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许行》)
② 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韩之战》)
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蔺列传》)
④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例① 的“固”可译作“本来”;例②的“必”可译作“一定”;例③的“诚”可译作“的确”;例④的“信”可译作“确实”。
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例如:
①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②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玉,指宋玉。言,指宋玉《风赋》中的话。
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表估量的“盖”、“殆”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许”、“大概”。
五、 否定副词
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这些否定副词语音相近,用法相通。
“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对转。“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① 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
②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韩之战》)
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④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形容词;例③“不”修饰不及物动词;例④“不”修饰及物动词。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
①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
③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④ 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什么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不”。例如:
① 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于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如:
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③ 大毋侵小。(《左传•误用公十九年》0
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张释之列传》)
⑤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以十五年》)
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
① 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③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
④ 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⑤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
“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如:
③ 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
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论语•学而》)
④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六、 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幸运,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一、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例如:
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
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
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主父偃列传》)
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
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例如:
① 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晁错传》)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纪》)
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词可以译成“更”、“更加”等。
①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汉书•李广利传》)
②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 ,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
③ 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汉书•刑法志》)
④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例子中的“渐”、“浸(寖)”、“稍”都是逐渐、渐渐的意思。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例如: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
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例如:
①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
②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③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④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例① 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②“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义;例③的“略”也是略微义;例④的“颇”亦表程度较轻,可译为约略、稍微。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的“很”,例如:
①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记•儒林列传》)
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层意思的“加”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稍”表逐渐,“少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义。
二、 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有的表全部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表范围的全部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例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史记•叔孙通列传》)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⑤ 公疾,徧赐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或用在动词前,或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谓语前,所限定的对象或动作行为,或是人物、事物。这一类范围副词有“唯”、“仅”、“第”、“但”、“独”、“特”、“直”、“徒”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例如:
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②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③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量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 至秦,焚书,书散亡益我,于今独有士礼。(《史记•儒林列传》)
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传》)
⑥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了•梁惠王下》)
⑦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几个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中,第、但、独、特、直、徒不但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是一组音同或音近的通用字。这几个字上古声母均属定母,具有双声关系;韵部,“徒”属鱼部,“特”“直”属职部,“独”属屋部,“第”属脂部,“但”属元部,主要元产时相同或相近。
副词“仅”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
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柳子厚墓志铭》)
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这一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例如:
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
②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
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
后面这一意义的“仅”,读音是jìn。
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例如:
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
③ 君何不 太尉,深相结。(《汉书•陆贾例传》)
但是“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很早就用于偏指,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例如:
① 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左传•隐公十一年》)
②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墓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耳,而不是说二人不肯互相救助。
三、 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
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例如:
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
②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④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
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例如: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②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有“方”、“正”、“适”等。例如:
① 上方踞床洗,召市入见。(《史记•黥布列传》)
② 禹梦车骑声正讙,来捕禹,举家忧愁。(《汉书•霍光传》)
③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例如:
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张释之列传》)
④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龚遂传》)
四、 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定的估量。
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例如:
①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许行》)
② 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韩之战》)
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蔺列传》)
④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例① 的“固”可译作“本来”;例②的“必”可译作“一定”;例③的“诚”可译作“的确”;例④的“信”可译作“确实”。
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例如:
①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②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玉,指宋玉。言,指宋玉《风赋》中的话。
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表估量的“盖”、“殆”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许”、“大概”。
五、 否定副词
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这些否定副词语音相近,用法相通。
“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对转。“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① 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
②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韩之战》)
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④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形容词;例③“不”修饰不及物动词;例④“不”修饰及物动词。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
①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
③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④ 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什么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不”。例如:
① 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于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如:
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③ 大毋侵小。(《左传•误用公十九年》0
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张释之列传》)
⑤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以十五年》)
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
① 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③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
④ 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⑤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
“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如:
③ 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
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论语•学而》)
④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六、 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幸运,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佚名
2024-12-23 13:59:53
类似问题(10)
-
佚名2024-12-23 13:45:56
问古代一天可分为几个时辰 分别叫什么
答古代一天可分为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分别是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
-
佚名2024-12-23 19:03:08
问问下,韩语的固有词和汉字词分别什么时候用
答固有数字使用法:1)以下量词必须与固有数字(作数量)连用,使用时用上表中最右边的一列。下面以“四(네)”为代表。네 명/네 사람 = 四名/四人네 시간 = 四...
-
佚名2024-12-23 08:49:05
问韩语数字的汉字词和固有词用法区别、举例
答yuwei7883 没有问题,你这个势利鬼!不过要看我满意与否,如果... 2007-04-25 09:28 很详细地回答了 应该给100分以上哦 嘿嘿~ ...
-
佚名2024-12-23 13:25:12
问举例说明企业名称由哪几个组成部分
答公司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
佚名2024-12-23 08:00:00
问垃圾分类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答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加收”两大类。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织物五类。1、废纸: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类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
-
佚名2024-12-23 08:00:00
问古代汉语中有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吗
答古代汉语中,没有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用法。名词的活用有以下四种:(1)名词用如动词;(2)名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
-
佚名2024-12-23 08:00:00
问法定公文标题写作有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法定公文写作标题要求三要素,发文单位、事由、文种。正式公文不得省略。不同的写作地方,在于事由的写法,可以单句也可以复句,只要有利于表达主题即可。
-
佚名2024-12-23 08:00:00
问古代耳环分哪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耳坠,俗称耳环,古代称它为“珥”、“珰”等。耳坠是国人佩戴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的一种饰物,至今长盛不衰。
-
佚名2024-12-23 08:00:00
问同音词和多义词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答1、同音词和多义词区别:两者虽然都表现为一个语音形式对应多个意义,但前者各意义之间没有联系,后者各意义之间则存在联系。2、例如:(1)“别去学校”的“别”和“别...
-
佚名2024-12-23 08:00:00
问天狗一诗中,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这首诗整体上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形成的韵律,他往往通过...
风水
起名
网名
- 1 vf网名
- 2 后面带子的网名
- 3 有爱琴海的扣扣网名
- 4 讽刺qq网名
- 5 拉风昵称
- 6 心冷的昵称
- 7 招财的群昵称
- 8 2019抖音最好听的女中年昵称
- 9 霸气的昵称两个字
- 10 女孩给男孩起昵称叫老板
说说
- 1 表达我爱你的个性签名
- 2 qq爱情男个性签名大全
- 3 最佳qq签名
- 4 经典简短微信签名
- 5 高冷的朋友圈签名
- 6 空间说说大全心情烦躁
- 7 和男朋友秀恩爱的说说
- 8 讨厌香烟的说说
- 9 关于快递送的慢的说说
- 10 qq说说伤感闺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