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孙云晓从国外回来说的四强四若是什么

“四强四弱”即自信心强,上进心强,幸福感强,纪律性强;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亲子沟通弱,休闲娱乐弱。孙云晓解读国内教育理解误区,把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对比。
孙云晓解读国内教育理解误区
 2006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作为此次活动的课题组成员之一,孙云晓再一次给了我们在国际视角下,审视中国学生十几年来变化的机会。在这次研究中孙云晓发现,中国许多家长在对国外教育的印象里,存在着诸多的误解。

中国家教教育投入是最少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是最大的,其实不然,通过这次调查比较,中国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投入是四个国家中最低的,这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正相反。当然,这种投入不单只是金钱,还包括时间和精力。中国的城市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孩子所有的要求,父母基本上都会在第一时间满足。可是,孩子们却认为,父母给他们的投入并不多。我们分析,孩子们期望得到的应该是,父母多样化的关怀和综合投入。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比较少。那么,精神层面上的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比如,中国的父母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低,中国的父母表扬孩子的最少。我们经常在国外的电影上看到,学校的运动会或集体活动,父母即使请假,也要亲临现场给孩子加油助威。可是在中国的学校运动会上,很少能看见家长的身影。此外,中国父母并不鼓励孩子参加过多的课外活动,而是希望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中国父母提问频率最高的几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跑哪儿野去了?和谁出去的?男的女的?时间长了,和孩子的沟通必然会变得乏味。这也就难怪,中国孩子普遍感觉,和父母在一起不快乐。
  中国学生自信心并不差
  把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对比,可以用“四强四弱”来形容,即自信心强,上进心强,幸福感强,纪律性强;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亲子沟通弱,休闲娱乐弱。孙云晓在报告中说。
  其实,在2000年中日两国青少年登山探险活动时我就发现,中国的学生不比日本学生差,中国学生也不缺少自信心。自信、上进,一直都是中国学生的优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迅速完善,学生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些变化都无形中增强了中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让中国学生感受到生活很幸福,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相反,日本近年来,大中学生的上进心很成问题。在日本,每年只有52%的学生愿意上大学,大概能录取50%。可能是因为录取率较高,导致学生们在大学里生活懒散,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生都面临教育荒废的问题。
  中国高中生的压力最小
  许多国人一直这样认为,中国的高中生压力是最大的、最累的,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从1999年开始,就连续监测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最近,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但是除了升学压力之外,孩子成长中还有自立、金钱、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综合起来看就不一样了。中国学生的压力通常来自父母或者学校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真正自发的学习或者自立的压力很小,是一种外紧内松的状态。有专家把中国孩子的这种压力状况概括为“软垫理论”,意思是,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哪件事情没做好,都有家长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垫。中国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样可以坦然地住在家里啃老。这种现象在国外很少见。国外的孩子,独立的紧迫感比较强。国外的家长也确实说到做到,“你能养活自己了,我就撒手不管了。”
  中国父母问题比孩子问题严重
  中国的学生和国外学生相比,差异并不大,但中国家长表现似乎更令人担忧。15年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只是一些零星的表现,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对成长的理解都被应试教育给扭曲了。甚至可以说,父母的问题可能比孩子更严重。
  当然,父母的做法也是无奈的选择。在父母的背后,还有一种更大的力量逼着家长们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孩子面临小升初了,如果没有乐器、外语、奥数等一技之长,很可能进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一连串的后果让家长不敢放手。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我儿子7岁半,读二年级。他经常问我:“妈妈,有没有另外一个地球是不用天天去学校读书的啊?”他非常讨厌上课要呆坐45分钟,如果坐得不够直,就会被小组长点名,还会扣纪律分。他说课间休息才5分钟,连撒泡尿的时间都不够,周末两天时间还要去参加各种兴趣班。
  实质上,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在我看来,教育的问题根本原因不在父母、不在压力大小,而是教育这个整体系统的设计出了问题。
佚名
2024-11-15 11:04:4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